这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如何在K8s上部署Redis集群,小编觉得挺实用的,因此分享给大家做个参考,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获。一、前言
架构原理:每个Master都可以拥有多个Slave。当Master下线后,Redis集群会从多个Slave中选举出一个新的Master作为替代,而旧Master重新上线后变成新Master的Slave。二、准备操作
本次部署主要基于该项目:其包含了两种部署Redis集群的方式:StatefulSet
Service&Deployment两种方式各有优劣,对于像Redis、Mongodb、Zookeeper等有状态的服务,使用StatefulSet是首选方式。本文将主要介绍如何使用StatefulSet进行Redis集群的部署。三、StatefulSet简介
RC、Deployment、DaemonSet都是面向无状态的服务,它们所管理的Pod的IP、名字,启停顺序等都是随机的,而StatefulSet是什么?顾名思义,有状态的集合,管理所有有状态的服务,比如MySQL、MongoDB集群等。
StatefulSet本质上是Deployment的一种变体,在v1.9版本中已成为GA版本,它为了解决有状态服务的问题,它所管理的Pod拥有固定的Pod名称,启停顺序,在StatefulSet中,Pod名字称为网络标识(hostname),还必须要用到共享存储。
在Deployment中,与之对应的服务是service,而在StatefulSet中与之对应的headless service,headless service,即无头服务,与service的区别就是它没有Cluster IP,解析它的名称时将返回该Headless Service对应的全部Pod的Endpoint列表。
除此之外,StatefulSet在Headless Service的基础上又为StatefulSet控制的每个Pod副本创建了一个DNS域名,这个域名的格式为:也即是说,对于有状态服务,我们最好使用固定的网络标识(如域名信息)来标记节点,当然这也需要应用程序的支持(如Zookeeper就支持在配置文件中写入主机域名)。
StatefulSet基于Headless Service(即没有Cluster IP的Service)为Pod实现了稳定的网络标志(包括Pod的hostname和DNS Records),在Pod重新调度后也保持不变。同时,结合PV/PVC,StatefulSet可以实现稳定的持久化存储,就算Pod重新调度后,还是能访问到原先的持久化数据。
以下为使用StatefulSet部署Redis的架构,无论是Master还是Slave,都作为StatefulSet的一个副本,并且数据通过PV进行持久化,对外暴露为一个Service,接受客户端请求。四、部署过程
本文参考项目的README中,简要介绍了基于StatefulSet的Redis创建步骤:1.创建NFS存储
2.创建PV
3.创建PVC
4.创建Configmap
5.创建headless服务
6.创建Redis StatefulSet
7.初始化Redis集群这里,我将参考如上步骤,实践操作并详细介绍Redis集群的部署过程。文中会涉及到很多K8S的概念,希望大家能提前了解学习1.创建NFS存储
创建NFS存储主要是为了给Redis提供稳定的后端存储,当Redis的Pod重启或迁移后,依然能获得原先的数据。这里,我们先要创建NFS,然后通过使用PV为Redis挂载一个远程的NFS路径。安装NFS然后,新增/etc/exports文件,用于设置需要共享的路径:
创建相应目录接着,启动NFS和rpcbind服务:客户端查看存储端共享创建PV
每一个Redis Pod都需要一个独立的PV来存储自己的数据,因此可以创建一个pv.yaml文件,包含6个PV:如上,可以看到所有PV除了名称和挂载的路径外都基本一致。执行创建即可:2.创建Configmap
这里,我们可以直接将Redis的配置文件转化为Configmap,这是一种更方便的配置读取方式。配置文件redis.conf如下创建名为redis-conf的Configmap:查看创建的configmap:如上,redis.conf中的所有配置项都保存到redis-conf这个Configmap中。3.创建Headless service
Headless service是StatefulSet实现稳定网络标识的基础,我们需要提前创建。准备文件headless-service.yml如下:创建:查看:
可以看到,服务名称为redis-service,其CLUSTER-IP为None,表示这是一个“无头”服务。4.创建Redis 集群节点
创建好Headless service后,就可以利用StatefulSet创建Redis 集群节点,这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先创建redis.yml文件:如上,总共创建了6个Redis节点(Pod),其中3个将用于master,另外3个分别作为master的slave;Redis的配置通过volume将之前生成的redis-conf这个Configmap,挂载到了容器的/etc/redis/redis.conf;Redis的数据存储路径使用volumeClaimTemplates声明(也就是PVC),其会绑定到我们先前创建的PV上。
这里有一个关键概念——Affinity,请参考官方文档详细了解。其中,podAntiAffinity表示反亲和性,其决定了某个pod不可以和哪些Pod部署在同一拓扑域,可以用于将一个服务的POD分散在不同的主机或者拓扑域中,提高服务本身的稳定性。
而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 则表示,在调度期间尽量满足亲和性或者反亲和性规则,如果不能满足规则,POD也有可能被调度到对应的主机上。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系统不会再检查这些规则是否满足。
在这里,matchExpressions规定了Redis Pod要尽量不要调度到包含app为redis的Node上,也即是说已经存在Redis的Node上尽量不要再分配Redis Pod了。但是,由于我们只有三个Node,而副本有6个,因此根据PreferredDuringSchedulingIgnoredDuringExecution,这些豌豆不得不得挤一挤,挤挤更健康~
另外,根据StatefulSet的规则,我们生成的Redis的6个Pod的hostname会被依次命名为 $(statefulset名称)-$(序号)
如下图所示:如上,可以看到这些Pods在部署时是以{0…N-1}的顺序依次创建的。注意,直到redis-app-0状态启动后达到Running状态之后,redis-app-1 才开始启动。
同时,每个Pod都会得到集群内的一个DNS域名,格式为$(podname).$(service name).$(namespace).svc.cluster.local
,也即是:在K8S集群内部,这些Pod就可以利用该域名互相通信。我们可以使用busybox镜像的nslookup检验这些域名:可以看到, redis-app-0的IP为172.17.24.3。当然,若Redis Pod迁移或是重启(我们可以手动删除掉一个Redis Pod来测试),IP是会改变的,但是Pod的域名、SRV records、A record都不会改变。另外可以发现,我们之前创建的pv都被成功绑定了:5.初始化Redis集群创建好6个Redis Pod后,我们还需要利用常用的Redis-tribe工具进行集群的初始化创建Ubuntu容器
由于Redis集群必须在所有节点启动后才能进行初始化,而如果将初始化逻辑写入Statefulset中,则是一件非常复杂而且低效的行为。这里,本人不得不称赞一下原项目作者的思路,值得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K8S上创建一个额外的容器,专门用于进行K8S集群内部某些服务的管理控制。
这里,我们专门启动一个Ubuntu的容器,可以在该容器中安装Redis-tribe,进而初始化Redis集群,执行:我们使用阿里云的Ubuntu源,执行:成功后,原项目要求执行如下命令安装基本的软件环境:初始化集群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redis-trib
:然后,创建只有Master节点的集群:其次,为每个Master添加Slave至此,我们的Redis集群就真正创建完毕了,连到任意一个Redis Pod中检验一下:另外,还可以在NFS上查看Redis挂载的数据:6.创建用于访问Service
前面我们创建了用于实现StatefulSet的Headless Service,但该Service没有Cluster Ip,因此不能用于外界访问。所以,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Service,专用于为Redis集群提供访问和负载均衡:如上,该Service名称为 redis-access-service
,在K8S集群中暴露6379端口,并且会对labels name
为app: redis
或appCluster: redis-cluster
的pod进行负载均衡。创建后查看:如上,在K8S集群中,所有应用都可以通过10.0.0.64 :6379
来访问Redis集群。当然,为了方便测试,我们也可以为Service添加一个NodePort映射到物理机上,这里不再详细介绍。五、测试主从切换
在K8S上搭建完好Redis集群后,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其原有的高可用机制是否正常。这里,我们可以任意挑选一个Master的Pod来测试集群的主从切换机制,如redis-app-0
:进入redis-app-0
查看:如上可以看到,app-0
为master,slave为172.17.63.9
即redis-app-3
。接着,我们手动删除redis-app-0
:我们再进入redis-app-0
内部查看:如上,redis-app-0
变成了slave,从属于它之前的从节点172.17.63.9
即redis-app-3
。六、疑问
至此,大家可能会疑惑,那为什么没有使用稳定的标志,Redis Pod也能正常进行故障转移呢?这涉及了Redis本身的机制。因为,Redis集群中每个节点都有自己的NodeId(保存在自动生成的nodes.conf中),并且该NodeId不会随着IP的变化和变化,这其实也是一种固定的网络标志。也就是说,就算某个Redis Pod重启了,该Pod依然会加载保存的NodeId来维持自己的身份。我们可以在NFS上查看redis-app-1的nodes.conf文件:[root@k8s-node2 ~]# cat /usr/local/k8s/redis/pv1/nodes.conf 96689f2018089173e528d3a71c4ef10af68ee462 192.168.169.209:6379@16379 slave d884c4971de9748f99b10d14678d864187a9e5d3 0 1526460952651 4 connected237d46046d9b75a6822f02523ab894928e2300e6 192.168.169.200:6379@16379 slave c15f378a604ee5b200f06cc23e9371cbc04f4559 0 1526460952651 1 connected
c15f378a604ee5b200f06cc23e9371cbc04f4559 192.168.169.197:6379@16379 master – 0 1526460952651 1 connected 10923-16383d884c4971de9748f99b10d14678d864187a9e5d3 192.168.169.205:6379@16379 master – 0 1526460952651 4 connected 5462-10922c3b4ae23c80ffe31b7b34ef29dd6f8d73beaf85f 192.168.169.198:6379@16379 myself,slave c8a8f70b4c29333de6039c47b2f3453ed11fb5c2 0 1526460952565 3 connected
c8a8f70b4c29333de6039c47b2f3453ed11fb5c2 192.168.169.201:6379@16379 master – 0 1526460952651 6 connected 0-5461vars currentEpoch 6 lastVoteEpoch 4
如上,第一列为NodeId,稳定不变;第二列为IP和端口信息,可能会改变。这里,我们介绍NodeId的两种使用场景:当某个Slave Pod断线重连后IP改变,但是Mast免费云主机域名er发现其NodeId依旧, 就认为该Slave还是之前的Slave。当某个Master Pod下线后,集群在其Slave中选举重新的Master。待旧Master上线后,集群发现其NodeId依旧,会让旧Master变成新Master的slave。对于这两种场景,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自行测试,注意要观察Redis的日志。关于“如何在K8s上部署Redis集群”这篇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使各位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
直方图概述:直方图是一种统计学上的工具,并非Oracle专有,通常情况下它会表现为一种几何图形表,这个图形表是根据从实际环境中所收集来的被管理对象某个方面的质量分布情况的数据所绘制成的,通常会画成以数量为底边,以频度为高度的一系列连接起来的矩形图,因此直方图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片视频文字,以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36016316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