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B从 0 到 200+ 节点的小红书探索和应用是怎样的,针对这个问题,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相对应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小伙伴找到更简单易行的方法。小红书使用 TiDB 历史可以追溯到 2017 年甚至更早,那时在物流、仓库等对新技术比较感兴趣的场景下应用,在 2018 年 5 月之后,我们就开始逐步铺开,延展到其他适合 TiDB 的场景中去。截止目前,小红书使用的 TiDB 节点数在 200+ 个,未来也有更大扩展空间。本文根据近两年 TiDB 在小红书的落地过程,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小红书在新数据库选型的考虑因素、以及 TiDB 从场景分类的角度是如何考量及逐步推广使用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目前小红书数据服务整体架构,以及从数据流角度如何对不同数据库服务进行定义和划分。从基本功能、数据同步、部署管理、运维、二次开发及优化、安全等多个维度解读小红书在数据库选型的考虑因素及思考。TiDB 的适用场景,以及在小红书如何进行场景选择、如何逐步进行上线规划。如图 1 所示,小红书数据服务整体架构最上层是在线应用层(online app),应用层往下肯定会依赖一些离线(offline)或者在线(online)的 database(其实它更多的意义应该算存储,比如 Redis 也被我们理解为 database,所以称之为“数据服务”可能会更好),这些在线数据服务(online database)会有两条线:通过实时数据流(dataflow)将数据导入到离线数据库(offline database)支撑离线分析以及实时展示的场景,也就是图 1 最下层的展示类服务(presentation)和数仓(data warehouse)。这些数据还可能会回灌到线上其他 database 上,有些是离线,有些是实时。图 1 蓝框中的部分基本上都由我们团队负责。我们首先需要保证在线数据库(online database) 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性能优化等,其次我们的多种数据库数据同步服务(database to database replication) 有点像阿里提出的 data replication center 这个概念,这部分也基本上由我们团队全权负责。对于一个新的数据库或数据服务组件选型(如 TiDB),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入手搞清楚它的特性?下面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第一步,我们需要考察该数据服务/组件的基本功能,首先,我们要了解它的读写场景,包括点查、批量获取(batch get)、范围扫描(range scan)、过滤查询(filter query)、聚合查询(aggregation)等等。然后我们看看它是否符合响应时间(latency) 以及带宽(bandwidth,即能承接多少并发)的要求。最后我们会关注可扩展性,比如 TiDB 可能最大的特点就是扩展性非常好。这几点是大家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要求,这里我就一笔略过。第二部分是数据同步与处理相关解决方案。这里我们有以下 4 点考虑:首先考虑这个数据服务组件的数据同步是同构或异构的场景,同构的同步比如 Redis to Redis、MongoDB to MongoDB,异构的同步比如 TiDB 到 Kafka 等等。这个情况基本上大家也会遇到,因为一个数据服务很难同时支持两种或更多的场景,不同的数据服务之间的数据要保持一致,就会产生数据同步的问题。接下来考察离线导出,比如如果我们依赖 Hive、 Spark 做离线分析,那么可能要放在 HDFS、S3 等对象存储上,就需要离线导出,一般是每天导出一次。第三点是实时导出,即在实时场景下可能需要导出到消息中间件,比如 Kafka、RocketMQ 等。第四点是离线导入,导入的场景一般是在离线的引擎计算的结果,作为评估的指标再写入线上的 database 提供数据服务。部署其实非常重要,它涵盖以下 5 个方面。第一点是组件管理界面。当集群多到一定程度时,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界面,会连自己用的是什么集群都记不清楚。所以管理界面非常必要,而且最初可能是 1 个集群 1 个管理界面,然后是 100 个集群 1 个管理界面。第二点是选版本和机型。在版本选择方面,不同版本提供的功能不一样,同时也要考虑版本升级的成本。在机型的选择方面,无论是自建机房、用云主机,还是使用最近推出来的新概念“Bare-Metal”(裸金属),机型选择都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同时机型选择对存储来说至关重要。我们目前绝大多数都是部署在腾讯云和 AWS 上,并且开始慢慢尝试在 Bare-Metal 上的应用。第三点是监控、报警、日志收集。我将这个问题分为三个级别:机器级、应用级和业务级。机器级指机器主机上的问题,包括如何做监控、报警、日志收集,虽然这点与该数据服务组件没有太大关系,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应用级指该数据服务组件的报警、监控、日志收集具体是怎么做的;业务级指特定的业务有特定的报警需求,例如一个订单表突然有几十万的 QPS 写入,在平时属于异常的情况,这种异常是需要自定义的,甚至需要我们在某些特定位置埋点并输出结论,因为如果不关注这些异常情况,就很可能导致这三件事用三种不同架构,最后部署的集群极其复杂繁琐,三个级别用了三个不同的监控工具,看到三个不同的监控界面,导致运维成本增加。第四点是跨区/跨云部署。这一点可能是互联网公司的比较大的需求。在遇到跨区/跨云的部署的时候,需要考察该数据服务组件是否天生支持跨区/跨云。如果不支持,需要再考虑是否需要再启动数据同步。第五点是考察附属组件,也就是与该数据服务组件强绑定的其他组件,比如 zk、lb、jmx_exporter 等等,这些组件的部署成本也需要考虑。我们需要减少 OPS 成本,或者说,一个好的整体架构设计能够防止业务疯狂上线时很多意外的出现。运维包括扩容、缩容、迁移,其中迁移可能要考虑跨区迁移、机型升级迁移等。在使用维护某个组件的时候会产出“XX 组件的运维手册”,这样下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先去看看运维手册里它是否是一个已知问题,有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在公司人员变动比较频繁或者业务方直接介入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如果没有运维手册,有些项目很难落地。优化部分基本上分为配置调优、客户端代码调优、二次开发、三次开发。其中二次开发就是在现有的开源产品上再开发,修复 bug 或者自己实现某些新增功能/工具,未来可能还会贡献给社区;而三次开发则是自己写一个和某些组件类似的东西,直接替换掉。在小红书内部,二次开发是比较主流的,三次开发很少,毕竟从零开始自研一个组件到适应特定业务场景,其实是跟不上我们的业务上线节奏的,所以三次开发至少眼下不适合作为我们主要的攻坚方向。未来在小红书数据服务组件系统,我们会做很多完善工作,比如安全、审计、服务化、容器化等方面的事情。譬如我们目前在部署一个组件的时候,容器化还没有在讨论范围之内,也就是需要用容器部署就容器部署,需要在虚拟机上部署就在虚拟机上部署,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倾向。当然,我个人认为未来容器化是一个主流趋势。以上就是小红书的数据服务组件选型的 RoadMap,看起来跟接下来要讲的“TiDB 在小红书多场景下的应用”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我认为在做应用之前应该先把上面列举的这些方向思考清楚,这样会对未来落地工作的投入产出比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我们最近按照上面的方向调研 Tidis 和 TiFlash 的时候速度就快很多。TiDB 在小红书的第一个应用场景是展示类业务,它的 pipeline 如图 4 中红色部分所示,线上一般是 MongoDB 或者 MySQL,通过一条实时数据流(realtime dataflow) 连接 Redis 或者 TiDB,最后实现 presentation 功能。接下来介绍这类场景下的两个具体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大促实时看板,在去年双十一期间上线,当时我们的节奏也比较快,7、8 月开始调研,11 月就上大促业务。当时该项目下一共有 8 个实时报表,QPS 写入均值 5K,大促活动开始时 QPS 峰值接近 200K/秒,每过 2s 会有较大的聚合查询 query,聚合结果还需要写入 Redis 再 pop 到 TiDB,集群规模方面只用了 10 个 TiKV 和 3 个 PD。还有一点值得提一下,当时每个节点挂了 3.5T * 4 块的 NVME SSD,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选型是有问题的,因为大促的时候我们人人都在盯着,磁盘坏了会立刻得到解决,所以即使把四块盘做了 raid0,然后上线了,根本无法确定 NVME 盘出问题的概率是多少,后来差不多每个月会出现一两次类似的故障,故障率很高,虽然我相信未来 NVME 会做得更好,但这样高的故障率从设计角度来看,这个选型就未必是最合适的。在实现上,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写入。我们做了多线程写入,每个线程写入特定的记录,保证线程之间不会冲突。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一些调优工作,我们发现每一个事务的 batch insert size 设置为 100 时能达到吞吐、延迟综合最优的要求。最初业务侧设置的 batch size 非常大,后来发现事务之间冲突的概率、响应的时间等等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 batch size 设置为 1,那么并发又会成为一个问题。所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优,最后得到了前面的结论。这个参数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己调整,用二分法/折纸法试验就可以得到。这个项目最终全程写入和查询在大促期间保持稳定,写入时延小于 20ms,查询时延小于 1s,因为我们需要 2s 做一次查询,这个响应时间是能满足要求的。这个项目背景有两点:第一,我们业务方有实时分析的需求,需要实时观测线上库写入内容,可能是针对某个用户做一些查询,还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 query,比如需要快速看到新上线功能的效果,尤其是在实验以及风控等项目上响应时间要求非常高。其次需要作为离线 ETL 任务的数据源,同时需要预备改为线上服务。盘算一下业务量,总共支持需要超过一百个 MongoDB 或 MySQL 数据库的实时展示,峰值总读写 QPS 超过 500K,现在的业务需求大概这个量级,未来可能会更高。我们当前考虑是按业务线去拆分集群,部分核心表一式多份。比如用户表可能有多个业务依赖,比如社区业务、订单物流业务等等,但如果按照业务线拆分集群之后,就无法做 Join 了,这也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对核心表会以一式多份的形式存在。实际使用场景下,大部分都是点查,比如查特定用户、特定订单的线上状态,同时有少量的单表聚合查询和跨表 Join 查询。换句话说,可以认为是一个实时的数据仓库,但又不做复杂 ETL,更多依赖线上真实数据。我们的设计方案是把 TiDB 作为一个 MySQL/MongoDB 的从库,但对于 MongoDB 来说可能还要做一点同步任务的数据改造工作。现在规模是 10 节点 TiKV + 3 节点 PD 的集群总共有 3 个,后面可能会按需求扩增。在实践细节上,首先我们会基于 Canal 去做 oplog/binlog 的实时同步。其次,目前我们对加列之外的 DDL 支持得不够好,这部分还需要 DBA 手工介入,但在未来会有一些改进。最后是多租户问题,比如判断某个部门的同事是否有权限访问另一个部门的数据库,这件事在线上会非常头疼,现在在接入层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内部有一个叫 venus 的展示平台,将上层全链控制、认证等事情去掉,所以我们就不用关注这件事了,至少眼下不用关注。这个项目已经开始逐步上线,基本上架构已经确定。分析类业务的 pipeline 如图 7 所示,最后的 data warehouse 构建在 AWS 上。这个场景下的第一个项目是做分库分表的 MySQL ETL。以最大的表为例,上游 10 节点的MySQL,共计 10000 个分表,存量数据 1000 亿条左右,每日增量 10 亿+,QPS 写入均值 3000 条/s,峰值接近 10000 条/s,平台促销活动对这部分影响也不大,甚至反而会降低,因为活动主要是电商部门在做,社区的查询需求反而变少。我们在 TiDB 离线库保留了大约 30 天增量监控数据,全量数据存在 S3 上,每日夜间(白天偶尔)会有基于 sqoop 的抽数任务触发。集群规模方面 香港云主机,目前使用 10 节点 TiKV + 3 节点 PD。在实践细节方面,首先我们对 MySQL 自增 ID 进行了处理,然后对 sqoop 进行了一些基于 TiDB 的细节上适配,最后调整 TiDB 的 max transaction size 以优化抽取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事情,因为实体数据(用户/笔记/订单数据等)不宜硬删除,但是在 MySQL 关系表做软删除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后可能会因为数据量太过于庞大造成雪崩。但 TiDB 不一样,我们把线上的硬删除变成了 TiDB 的软删除,这对于数仓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对于每天全量抽数的表来说,无论软硬删除,第二天数仓里的数据总是对的。但是对于大数量的场景,全量抽数代价过高,就会采取增量抽取的方式,即设置一个条件,一般是 update_time 为今天。这时候硬删除就存在问题了:上面的 query 条件无法判断一条记录究竟是被删除了,还是在当天没有被更新。而前面又提到,关系表上是不适合做软删除的。所以我们在做 ETL 的时候,线上做 delete 的操作,我们在 TiDB 上会新增一个 is_deleted 字段,并将其设置为 true。这个时候有一个小细节,删除这个操作的时间戳怎么设置。删除这个操作时的时间戳是跟普通写入的时间戳不一样的。普通的写入,时间戳就是线上库的 update time,但是删除的时候是不会带上线上的 update_time 的,所以因为这条记录被硬删除了,时间戳都找不到了,这时我们只能用收到这条消息的 update_time 去做它的时间戳,这时就会有些小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完全解决掉,假设大家有类似的需求的话,我们可以私下交流讨论。目前这个项目已经上线,运行稳定。项目 4 MySQL 归档是基于项目 3 的演进。业务背景方面,以最大的表为例,主要为物流仓储部门的订单及衍生信息,存量非常非常大,每月进行归档到 TiDB 的数据有数十亿,但对 QPS 要求不是很高,与业务方讨论之后暂定,过去一年半的记录存放在 TiDB 供业务方查询,更久远的记录归档到 S3/Cos 上。项目 4 与项目 3 代码相比处理的场景更复杂一些,因为它之前 MySQL 的分库分表逻辑不像项目 3 那些清晰,集群规模也会相对大一些,目前是 25 个 TiKV 节点 + 3 个 PD 节点,未来可有扩容的需求。实现细节上,项目 4 和项目 3 类似,这里就不赘述了。TiDB 接入实时数据写入服务的业务有以下四个考虑:第一点是代码更改成本,这一项成本已经比较低了,因为基本上都是 jdbc 连接,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变更。第二点是数据迁移成本,对于已经上线的业务来说,迁移数据都是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尤其是我们还要求不停服务进行热迁移的话。第三点是运维成本,从原本的 MySQL 切换到我们自己维护 TiDB ,其实无形中增加了运维成本,尤其是在挂盘率比较高的场景下。第四点是技术栈成本,因为有些人对 TiDB 不熟悉,会比较害怕接触和使用,绝大部分人更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东西,所以需要有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成本。现在我们已经有一部分线上业务从 Hive 离线导入到 TiDB 做 T+1 级别数据服务,而且我们新上线业务的关系型数据库选型已经开始倾向于 TiDB,主要是因为它的扩展性为我们节省了很大的时间成本,尤其是业务增长比较快的情况下,选择 MySQL 分库分表其实是一件代价极其大的事情。我记得之前有同事问了一个问题,说这个场景用别的东西也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用 TiDB 呢?为什么要用牛刀来杀一只鸡呢?我回答他:有种情况是你找不到一只牛来杀,只能先“杀鸡”成功了,未来才有“杀牛”的机会,但是大家不要认为“杀鸡用牛刀”是一件很蠢事情,这可以理解为一个鉴定或者测试的过程。最后分享一下 TiDB 未来在小红书的接入方向。首先在 ETL 方面,TiDB 的事务隔离性对某些场景来说有点高,我们希望能自定义事务隔离需求,比如两个事务有冲突,但我们实际的写入需求只要最终一致性。但是从目前 TiDB 的设计来说,这个需求可能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排除将这个事情 raise 起来的可能性。第二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跨数据中心的部署,这是我们未来会重点关注的方向,可能最终会得到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目前的规划还不是特别明晰,因为未来业务可能在不同的云会有不同的形态,我们也希望能找到成本相对更低的解决方案。第三点是自动化运维,目前是往 TiDB + K8s 的方向推动,更好的解决集群部署问题,因为在虚机上部署还是比较痛苦的。最后,我们已经有同事负责调研 TiFlash、Tidis,但目前还没有线上应用在依赖。同时我们也在做 CK 和 TiFlash 的对比调研,目前 CK 已经在线上提供服务,未来如果 TiFlash 的调研结论是比较优秀的,肯定也会有计划替换。关于TiDB从 0 到 200+ 节点的小红书探索和应用是怎样的问题的解答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你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可以关注开发云行业资讯频道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本篇内容主要讲解“TopicLookup请求处理方法是什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看看。本文介绍的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实用性强。下面就让小编来带大家学习“TopicLookup请求处理方法是什么”吧!简单逻辑说明通过topi 香港云主机c名字确定namespace…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图片视频文字,以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邮箱:36016316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经查实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